安能王拥军:未来的物流平台什么样?发表时间:2021-11-21 15:48 安能王拥军:未来的物流平台什么样? 大概10年前,物流行业就在谈整合。如果我们把整个行业区分成头部企业、腰部企业、底部企业来看的话,可以发现,这么多年过去了,即使身处头部的大型企业,也没有几个长得特别漂亮的。除了顺丰、「三通一达」等这几家企业,每年能达到数十亿元级别的利润。 但是,中小物流企业就真的那么差吗?在安能物流董事长王拥军看来,很多这类腰部企业长的不差。中国3000多家上市公司里,利润低于2亿元的有近2200多家,绝大部分只有数千万元的利润。而过去沉淀下来的一大部分腰部物流企业,收入大约能达到2—3亿元,也能做到很可观的利润,只不过还需要「穿上新衣服」再有点「新增长」。 而如今,物流行业经历过一轮洗牌后,市场环境、资本环境都发生变化。现如今,物流行业的整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?又有哪些方法论? 由运联智库主办的「运联智库年会:2020趋势与预测」大会上,王拥军发表了以《最好的时刻:传统中小物流企业的出路》为题的演讲,带来他的理解。 以下为王拥军演讲实录整理: 各位物流行业的同行、朋友们,大家下午好! 今天这个会的主题本来很难讲。趋势与预测谁也说不准,但是关于趋势没东西讲也不对,因为每年行业都在发生很多变化,也确实需要借助过去的经验和失败对未来做一些思考。所以讲预测,更多的是对过去五六年行业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。 大家都在讲物流行业的同行很痛苦,有一句话是今天很残酷,明天更残酷,后天就好了。但问题是,后天有多远? 我们先从基本牌面看起。大概10年前行业就在谈整合。我把它切分成两块蛋糕来看,一块叫存量,即原有的制造企业传统物流企业;另一块叫增量,即随着电商兴起、新消费兴起的快递、即时配送、小票零担。这一块是消费升级、渠道变革带来的增量市场。 可以看到一个现象,今天增量市场80%份额归到了头部企业,增量整合地非常快,过去10年间快递前6名的集中度达到了80%以上。而大的存量市场中,整车、大宗、海运、合同物流等传统物流市场,头部企业没有那么多,大量的还是中小企业。这与我10年前进入物流行业的时候没有太大变化。 那么,这些中小物流企业怎么撑到后天? 1、资本散场 过去几年里,大家依赖资本来解围,行业拿了非常多的钱。 2014-2018年,这4年是最好的资本投资周期,总融资额超过2400亿元。安能也拿了不少钱,但比我们拿钱更多的人也有非常多。仔细看钱的流向的话可以发现,科技流派、货主流派、运营流派三个流派中,有科技基因的拿了这2400亿元里的一半。 但结果如何?命中概率并不是那么高,跑出来的企业寥寥无几。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,是企业只有四五年的生长期,但是头部企业的培养往往需要数十年。 现在舞台上活跃的头部企业大部分都是10-20年,最快的百世、安能也用10年的时间才挤进头部企业阵营,而且还不算是特别明显的头部。所以,物流企业典型的生长周期就是10-20年,而资本的期望是5年。这个时间是错配的。 未来资本能不能再活跃五年?很难。资本要快速、高额的回报,每年10%、12%的收益远远不够。我们很难再期望未来有大量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,基本会掉一半。 另外看金融行业。过去几年,金融政策宽松的环境下,物流公司可以通过借款拿到很多钱。现在整个国家产业政策紧缩,注定了通过债权的金融杠杆给行业解困这条路,基本没什么可能性。 我们这个行业国企非常少,都是民企,先天面临资本不足的问题,都是靠一点点本金慢慢滚起来的。而资本金不足的时候,去杠杆的周期里你就找不到足够的抵押品,没有抵押品钱就进不来。现在整个监管政策越来越「同频共振」,金融机构的共振造成的「踩踏事件」也不少。 这种行情下,中小物流企业至少三五年之内不会再进入宽松状态。所谓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,实际上更多的是服务头部企业,而不是腰部企业和长尾企业。因此,产能过剩的情况还将继续,企业本身还将适度淘汰。 2、行业进入去产能周期 繁荣过后必将进入衰退到萧条的过程。行业进入去产能周期,一定会带来利润率的下降,部分企业退出市场。 前两年,通过环保去产能带来的一个明显结果,就是小企业死了之后大企业的利润反而好了,很多上市公司的利润上升了。因为,去产能周期对小企业的影响是最主要的。我觉得,未来三五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,竞争一定非常残酷,中小物流企业一定会成批量地退出市场。 典型的是专线市场。我们初步统计,上海专线今年消失了20%左右,但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健康的,只有最弱的产能出清,大家的日子才会好过。这就是规律。熬过这个周期那就是「剩者为王」,你的份额和利润率就会起来;如果大家都不死,都熬着,这对行业才是坏的事情。 那么如何应对去产能周期这么严酷的行情,淘汰竞争对手,让自己成为「剩者」?答案就是我们不能依赖于别人,更多的要找自己有什么。 我们通常把企业区分成头部企业、腰部企业、尾部企业。今天物流行业所谓的头部企业,其实没有几个长得特别漂亮的。除了顺丰、「三通一达」等这几家企业,每年能达到数十亿元级别的利润;剩下的头部企业,比如象屿物流,2018年营收超2000亿元,利润10亿元,市值只有90亿元;航运界的老大安通物流, 2019年营收100亿元,亏损则达近10亿元。所以大企业未必那么好,大家对企业估值一定要有重新的认识。 而中小企业真的那么小、那么差吗?有两家上市公司——华鹏飞和新宁物流可以作为案例来看。这两家企业上市时,都只有2亿元的收入,1900万元—2000万元的利润,今天在座的很多物流公司可能跟他差不了多少。所以想象一下,距离没有那么遥远。 今天很多腰部企业不差的。中国3000多家上市公司里,利润低于2亿元的就有2200家,绝大部分就几千万元利润。而物流行业经过10-20年的奋斗,沉淀出了一大部分收入在2—3亿元的腰部企业,它们其实并不差,已经很好了,只不过需要「穿上新衣服」再有点「新增长」。 那么怎么增长?重新认识平台。 3、重新定义平台 资本浪潮下,以前大家谈的都是物流平台,指望零散的物流企业抱团取暖成为一个平台。但是,平台到底能不能替这个行业找到方向? 首先,我们看过去5年冒出的很多平台,有部分成功案例,但是绝大部分平台今天非常困难。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,我们总结下来发现,问题其实是来自自身的。 比如,一是期望过高,估值太贵。虽然有人愿意跟你玩,但你步子太高投资人迈不进来;讲的故事太大,难以进一步获取社会资源。二是缺乏运营抓手。很多平台浮在上面没有下来,没有找到真正提高效率的东西。三是投入太高。平台还没有搞就先招一堆副总裁,各个年薪百万的,什么都还没有做成,成本就下去好几亿。若真要专注下去提高运营效率,这些年薪百万的人可能不一定有用。 第二个思考,什么叫平台? 我记得5年前平台刚出来的时候,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《热平台,冷思考》(点击回顾)。平台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,不是说这个一定打败那个;大家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,平台有平台的逻辑,物流企业有物流企业的逻辑。 中国差不多有数百个B2B平台,本身B2B平台成功率和估值都不会太高,这也是一个规律。现在能做到上百亿的B2B平台就非常不错了。 第三个思考,平台怎么演化? 我要谈的是,是不是可以把平台化的商业模式和传统物流企业的运营结合起来。 为什么投资人喜欢投平台,是因为传统物流企业虽然务实、扎实、有利润,但没有增长和明天;而平台型的商业模式给了投资人一个希望,虽然今天亏钱,但未来前景很好,有一个增长的商业模式。 所以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是,怎么样把传统物流企业接地气的部分,与平台有增长的商业模型结合起来。 我今天最核心的分享是想给大家提出一个思考方向:我们是不是可以形成一个平台型的物流企业,它是有增长有未来的,同时也是懂客户、懂运营的商业组织模型。我把它叫做「总部加业务单元分工的模型」。 为什么合同物流企业很难增长?因为增长都靠那几个最核心的合伙人,合伙人就三个,做的东西就那么大。那么,能不能从三个合伙人变成三十个合伙人呢?能不能探讨出一种组织模型,能够让三十个合伙人在你的平台下面奋斗呢?所以,我们要突破传统物流企业的组织模型,总部可以成为一个组织的平台,一个资本运营的平台,但是业务单元需要更接地气。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平台,从平台型商业模式到平台型组织,把传统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对客户、对市场最接地气的掌控能力,与平台型的商业模式结合,打开传统物流企业的增长模型。过去的平台,一张嘴就是一顶「物联网」「大数据」的大帽子,只有脑袋没有腿,很多这样的平台走不下去甚至很多已经死掉了。而未来的平台一定要有强有力的腿,而这条腿就要靠所有对运营、对客户扎根非常深的传统物流企业来完成。 通过这一路径,企业会更务实一点。民营企业要更可持续,必须大规模增加资本金;你要拿到社会的信用,就必须打开增长翅膀,一定要和平台融合。而平台不能只是漂在上面,如何和传统腰部的物流企业结合,也是所有平台需要思考的最核心问题;否则,你拿到钱自己去烧,投资效率太小了。怎么样与传统的腰部企业结合,将他们融入进来,这对平台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机会。 所以,我认为今天这个时间点是最好的时刻。市场上钱没那么多,大家都非常难受。行业已经进入了相对比较漫长的去产能周期,大家都被逼到墙角的时候,也是大家沉下心来思考的时候。我相信,今天来开会的很多企业都有一定的基础,可能都算腰部的物流企业,对你们来说这真的是最好的时刻。 |